目前分類:嗜好 (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在特定的人、事、物與時空作用下,才能成就那一個特定的「氛圍」,意即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獨一無二的,無法被複製的。但是人們往往企圖讓美好的過去重現,於是找來相同的人、在懷舊的那個地方,試著想聊些過去的事。殊不知,如果連人都肥了好幾斤,一群老胖子如何去討論一群年輕瘦子的事,就如同腰間的贅肉無法還原一樣。


新店天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n 25 Mon 2007 02:25
  • 作業

「一九八0年初,有一群在美國某大學的台灣留學生,去參加一次各國留學生的聚會。大家各自介紹自己國家的歷史與民情,輪到台灣留學生發言時,他們所介紹的,盡是一些三皇五帝、萬里長城、炎黃子孫、龍的傳人之類的內容。因此就有他國的留學生質問他們:『你們不是來自台灣嗎?能不能請你們介紹和台灣有關的歷史?』沒想到,有一個留學生天真的回答:『我們台灣沒有歷史』此語一出,全場驚愕。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--「台灣史」序,李筱峰,2003

一直以來,我們都是這樣被教育著的。我們對於我們居住的環境一無所知,不管是過去的、現在的或是未來的。

17世紀以前,台灣一直是「不屬於任何政權的管轄地」(non-territory),島上除了有原住民定居其間之外,還有一些短暫停留的過客,例如在魚季時追逐魚群前來的明帝國漁民,以及尋求一個暫時性生養休憩地的部分海獠好漢,例如顏思齊、鄭芝龍等人。

直至17世紀初,由於大航海時代的來臨,地理位置居東亞海上之樞紐的台灣,因而才藉由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施行的轉口貿易登上了世界的舞台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所獲利潤,在其亞洲各地約二十五個商館中高居第二位,僅次於日本(荷蘭在日本之利潤,佔總利潤的38.8%,在台灣則佔25.6%),然而,荷蘭在台灣的統治,畢竟是殖民統治,所有的盈餘及稅收,並不是用在台灣的內部建設,回饋給住民,而是解送回阿姆斯特丹總公司,分配給股東,一六五0年左右,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每年純益約四十萬荷幣(相當於四噸黃金)。難怪一位荷蘭總督說:「台灣真是公司的一條好乳牛」。

明鄭自1664年入主台灣之後,成立東寧王國,鄭經多半委政於陳永華處理大大小小的內政、外交事物,而陳繼續發揚台灣海島貿易的性格,加強與日本、南洋、中南半島、英國之間的多邊國際貿易。值得一提的是,從1670年之後英國便與東寧王國之間締結正式、非正式的通商協議,並在台南安平建有商館,安平幾乎從荷蘭時代開始便一直扮演著遠東貨物集散地的角色,此時,這個角色依然屹立不墜。可惜,原本沒有「西意」、曾經表明要「東寧建國,別立乾坤」的鄭經,卻藉著「三籓之役」的機會,發動了一次反攻清帝國的行動,最後慘敗而還。十年來好不容易在台灣累積的績業,卻在這場歷時六年的征戰當中損耗殆盡。東寧王國元氣大傷,最終在舊部施琅與清帝國福建總督姚啟聖的攻擊之下1683818中華帝國(清帝國)正式將台灣納入其領土。

1858年、1860年,中華帝國連續兩次與英法聯軍開戰失敗,先後訂下「天津條約」與「北京條約」,在這兩份條約中,中華帝國被迫開放台灣的安平、淡水、雞籠(基隆)、打狗(高雄)四個港口開放通商。開港通商之後的台灣,又回歸於國際社會,對自荷蘭時代便以出口為導向的海洋社會而言,自然是如魚得水。各國商船紛紛聞風而來,當時全球只有三十幾個國家,來台灣通商的國家,有:英國、美國、德國、葡萄牙、荷蘭、西班牙、比利時、義大利、丹麥、日本、澳大利亞、秘魯、巴西等。幾乎佔了全球國家的半數,包括當時歐美主要國家。

台灣的對外貿易迅速地擴大起來,茶、糖、樟腦則是主要的出口貨物。在人造樟腦問世以前,從台灣出口的樟腦產量佔世界的七至八成;而台灣的茶葉,無論是烏龍茶、包種茶、高山茶,都是海外茶葉市場上的上等品。伴隨茶、樟腦的產地主要位在北部丘陵地區,整個台灣的經濟重心也逐漸由南往北移轉,進而帶動了政治重心的北移。至1881年,北部的貿易額已經超越南部,到了1884年以後,北部的貿易額高居南部的兩倍之多。台灣開港之後,許多外商夾帶大量的商業資金來到台灣,開設商館、洋行,從事貿易。這樣的現象自然加速台灣經濟的成長,包括農業商品的生產以及社會商品經濟的發達。貿易發展的結果,在原本苦於貿易逆差的清國境內,1878年之後的台灣卻是一個貿易順差的地區。

1895年,日清戰爭(甲午戰爭)之後,中華帝國慘敗,訂下馬關條約,將台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「永遠讓與日本」。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聘用了好友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,後藤任內展開了各種調查作業,例如土地調查、林野調查、戶口調查等一個近代化社會必備的各項基礎統計資料之收集。日治初期台灣的重要產業主要是著重於米、糖產業上,台灣米、糖的栽培能有今天的成果,必須歸功於品種的改良。台灣米的新品種「台灣蓬萊米」乃是在「蓬萊米之父」磯永吉的努力下,將台灣米與日本米重複交配,花了12年的心血,才開發出的新品種,當時因大量移入日本內地,在日本米無法與之競爭的情況下,竟造成日本米農走上街頭;台灣製糖技術的改良,則端賴新渡戶稻造的協助。新渡戶提報給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「糖業改良意見書」,撰寫得相當仔細,從引進夏威夷「拉海那」蔗種的品種改良,以及革新工業技術,在製糖技術與設備近代化下,提高了砂糖的品質與生產量。但在日治時代末期,台灣因而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,許多台灣人在盟軍的轟炸之下喪生,近代化、國際化也隨之停頓。

1949年,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全面潰敗,旋即撤退來台,之前發生的二二八大屠殺,以及之後幾十年的白色恐怖等高壓手段是蔣氏政權對內的策略,1970年,美國希望以「兩個中國」與「一中一台」的這種模式將台灣國府留在聯合國內,但在蔣氏一句「漢賊不兩立」的大中國傳統意識作祟下,宣告破滅,其後台灣在國際社會上被邊緣化、透明化,例如1972年台日斷交、1979年台美斷交,在中國不斷的打壓之下,台灣的聲音越來越微弱,時至今日,才會有這種「王建民勝投」就舉國歡騰的現象發生,一方面透露的訊息是台灣還是有優秀的運動人才,一方面透露的訊息是台灣在國際社會能見度之低的悲哀。

其實,從早年的蔗糖、稻米、成衣外銷,到今日的IC產業、遊艇製造揚威國際、腳踏車、摩托車的外銷,台灣還是在國際社會上還是佔有優勢的。台灣人民克勤克儉的傳統美德也依舊存在,更重要的是,台灣不同於中國,台灣是個民主自由法治的國家,而民主的浪潮是近代國際社會不可顛覆的一股力量、一種趨勢,而中國卻還是一個「人治」的社會。不管中國如何打壓,不管有多少顆飛彈對準台灣,不論任何的文攻武嚇,都抑制不了這股民主的浪潮、更抑制不了台灣這種海島型國家大海男兒不畏艱難的氣魄,遙想我們的祖先,不管是明清時期的移民,或是1949年跟隨國民黨來台的新住民,不是都是不滿舊大陸(中國大陸)的生活才不畏黑水溝的風浪來到台灣嗎?今天又怎麼能屈服於舊大陸的勢力而低頭呢。

台灣的好山好水、百鳥花卉其實放眼全世界,亦是數一數二的,由於我們太習慣這種好風景,所以忽略了台灣本來就有的觀光資源,再加上台灣族群眾多,相對各樣傳統小吃、風俗、文化亦繁,台南的筒仔米糕、新住民帶來的牛肉麵、客家村的義民節,甚至隨著外勞、外籍新娘的引進,連泰國的「潑水節」在台灣也可見到,豐富的自然、人文觀光資源,不靠政府行銷國際,著實可惜。

在王建民2006年榮獲美國職棒大聯盟勝投王的同時,大大的提高的台灣的國際能見度,但是試問有幾人敢說這是台灣棒球發展制度健全的成果,恐怕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是王建民自我努力的成果吧。自日人引進「野球」之後,棒球至今已儼然變成台灣的國球。再者,台灣的撞球也是揚名國際,前幾年甚至有外國人來台灣參加國內的職撞大賽,以磨練自我,政府應該好好的針對台灣有發展性的體育活動,如棒球、撞球、跆拳道等等,做通盤的規劃,使國內的體育環境更加健全,運動員的生活更有保障,以後會有更多的王建民、楊清順、朱木炎能提高台灣的能見度,這樣子的效益,我想會比花大錢買廣告要來的大的多。

信手拈來的台灣優勢已如此之多,國人何必氣餒,期許2008上台的總統,不管是謝長廷或是馬英九,都應該放下仇恨,認同自己成長的土地與國家,不管是中華民國也好,台灣也好,都是我們的家,有能力的人早就全部移民到國外去了,試問留下來的人,如果台灣真的垮了,我們能逃去哪兒?不逃的話,中國統治的台灣會比現在好?我看花東會變成中國面對太平洋的軍事重鎮,台灣會變成大中國經濟體邊陲地帶的孤兒,上海發展完了發展深圳、深圳發展完了發展東莞、何時才會輪到發展台灣。政府應該提高國際廣告的預算,藉由已成名的台灣運動員、歌手、甚至宗教團體(例如慈濟),互相拉抬台灣其他產業的能見度,3C產業、觀光產業、農產品等等,讓Brand of Taiwan成為世界上優良產品的代名詞。

參考文獻

[1] 台灣史,李筱峰、林呈蓉,華立圖書,2004

[2] 發現台灣,尹萍、周慧菁等天下雜誌社記者,天下雜誌,1992

[3] 台灣不是中國的-台灣國民的歷史,薛化元、戴寶村、周美里,群策會,2005

[4] 圖說台灣歷史,楊蓮福,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2001

[5] 風和日暖,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,高格孚,允晨文化,2004。

新店天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06年9月15日
 

新店天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